郑月宏教授专访:构建互动学术交流平台 提升青年医师诊治水平

浏览数:47 

     365医学网:郑教授您好!感谢百忙之中接受365医学网采访。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2015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朝阳血管医学论坛将于2015年11月27--29日在北京举办。作为论坛的主席能否我介绍一下此次会议有哪些亮点?

    郑月宏教授: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初的目的就是想整合各方资源,在科研上落实詹院士的转化医学用临床带动科研走向,在临床上收集大数据加以分析为血管外科做出更系统化的治疗指向。那么,学会成立至今,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以糖尿病足学组的成立为始,其他各个学组也都在积极的筹备以及成长中。各学组下的科研,共识以及临床筛查活动也都蓄势待发。所以,此次年会在普及微循环与周围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增添了总结专委会工作,表彰做出贡献的专家、媒体、中青年医师的环节,旨在为付出积极贡献的委员们做出嘉奖。

  此外,协助年轻一代医师的成长也是学会的宗旨之一,除了学组的搭建之外,今年我们还举办了一个“中国微循环微病例分享”的演讲大赛。其设计之初就是希望尝试更适合基层的学术交流模式,以专病为主体,开展临床青年医师病例讨论与分享。通过一年中多场地的竞技,最终将在本届年会中角逐出最终的冠军。


  365医学网:2014年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成立,您作为主任委员,请您谈谈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在这一年之中取得了哪些成绩?

  郑月宏教授:在领导大力支持和积极帮助下,凭借周围血管疾病专委会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推进学术工作已在稳步发展之中。学会始终将贯彻“立足基层+聚焦专病+碎步快跑”的学术发展模式,以推动临床科研和科普宣传工作己任,继续凸显医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优势,共同推动血管医学在微循环领域的医学转化和亚学科发展。

  今年,我们重点开展如下几项工作:1、围绕专病,成立糖尿病足学组、开展“糖尿病足下基层”等系列活动;2、尝试突破地域及年龄的束缚,采用各层次医师独立发展的组织策略,并筹备成立地市级分会,搭建更为通畅的学术沟通互动平台;3、尝试更适合基层的学术交流模式,初步形成以专病为主体,临床共识讨论、青年医师病例分享为特色的学术交流模式;4、尝试启用新的学术交流方式,在国际交流会议、会议巡讲基础之上,依托专业媒体作为继续教育的传播主体,减轻参会压力增强学术传播的可持续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年初糖尿病足学组的成立以来,糖足下基层的活动已经在几个省份以及城市推展开来。正如此项目设计之初,医疗机构在基层糖足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定期举办糖尿病足相关知识的讲座,不仅可以普及糖尿病足相关知识,使广大群众进行自我管理,做好糖尿病足的预防工作,开可以通过糖尿病足的一系列筛查工作,建立糖尿病足综合治疗网络,最终提高整体糖尿病足的诊治水平。

  此外,第一份专家指导意见,汇集内外科的临床科研名家联手攥写的《血管手术疑难病例解析》书籍也在审稿阶段。糖足学组运行模式成为了学会的标尺,推动着其他学组如静脉曲张学组、地市分会的建立与成长。同时,在“微病例分享比赛”之中,我们可以更欣慰的看到年轻医师们的成长,无论是对棘手疑难杂症的不懈努力探索,还是对临床问题寻找答案的迫切渴望与自发从辩证角度的试探摸索,都是作为临床医生最为宝贵的精神与信仰。


  365医学网: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在领导大力支持和积极帮助下,凭借周围血管疾病专委会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推进学术工作稳步发展,已围绕专病,成立糖尿病足学组、开展“糖尿病足下基层”等系列活动;对于学会的近阶段的工作和未来的愿景,您有哪些规划?

  郑月宏教授:这次年会,将成立静脉曲张学组,年底还将有一至两个学组筹备完毕。不过学会更注重踏实的稳步前进,如若尚未成熟,也不会揠苗助长。此外,随着各领域的学组成立,专家建议,科研项目也将铺展开来。如何在忙碌的临床工作之余, 捕捉科研方向、书写课题标书、进行科研设计、选择统计方法及发表高质量的SCI论文等都是我们面对的迫切且实际的问题。我也期待着通过各位委员的不懈努力能够有更多实质性的活动带动年轻医生的成长,以及血管医学在微循环领域的医学转化和亚学科发展的学术翻新。同时,学会还将持续开拓和引领亚太地区的微循环、血管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现初定明年将在6月10-12日期间召开第二届血管医学聚焦微循环澳门国际论坛,届时,将有来自欧洲,美国,日本、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的血管疾病专家将莅临现场,对当地血管疾病研究现状进行精彩报告。

  总结来说,学会将继续秉承促进微循环血管学术交流合作的宗旨、凸显医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优势,通过血管外科、微循环研究领域、心血管专业、放射介入学、内分泌等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微循环领域与血管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积极促进学术间的交流合作,拓展专委会多方位、国际化的学术交流,为共同推动血管医学在微循环领域的医学转化和亚学科发展视为我们前进的方向标。